據央視近日報道,國家質檢總局在2016年針對電商領域消費品的執法行動中,廣東深圳一家通訊企業被查扣的千余臺老人手機經檢測,合格率竟然為零。隨后,國家質檢總局及深圳市市場稽查處對廣東多家涉嫌制售問題手機的通訊企業進行了第二次執法活動。結果顯示,兩次檢測,共有5個品牌31批次3000余部老人手機全部不合格。
打著“老人機”的幌子,賣的卻是標價幾十元的“山寨機”,更關鍵的是在抗電強度、電器絕緣、電磁輻射等安全指標上沒有保障,有的甚至存在無3C強制認證、冒用進網許可等違法現象,不得不說,早就被業界和市場看好的老年手機領域,已經深陷“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
據相關報道,被查處的涉事通訊器材企業其實規模并不算小,之所以甘愿冒著產品貨值三倍罰款的風險去外接“老人機”生產訂單,無非是因為從生產成本上來講,要滿足音量大、字體大、操作簡便等“硬性指標”實在不難,而面對數以億計的老年人口基數和相對被動的市場監管,機會主義者的博弈之選顯然早已注定。然而,更大的悲哀卻是,在市場對老年消費的刻板印象(只求便宜不求品質)尚未轉變之前,在更嚴苛的游戲規則和產品標準建立之前,大多數老年用品都難逃這樣的宿命。
事實上,我國目前尚未對老齡用品制定專門行業標準,只是粗略地在相關用品行業標準中蜻蜓點水地提到要考慮老年人需求。譬如,據報道,雖然我國在康復輔具方面相關標準超過了110項,但絕大多數是推薦性標準,并非硬性指標,執行情況不甚樂觀。由于相關產品缺乏設計標準和規范,一些涉及到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安全性設計也無據可依,大大增加了安全隱患。以手機為例,雖然國家標準對電磁輻射作出了相關規定,但老人手機在降低輻射方面顯然比普通手機的要求更高。此外,由于缺乏行業標準、市場規范、評估體系和行業監管機構,企業生產和提供的老年用品及服務質量無法被常態化地評測和監督。因此,要撕掉老年用品粗制濫造的標簽,亟須政府、行業、企業擰成一股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