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晨報》記者近日在第五屆北京國際老齡產業博覽會獲悉,從10月開始,京津冀三地已開始試點養老服務協同發展項目,試點工作為期兩年。對于赴津冀養老的京籍老年人,試點養老機構將給予每人每月100元的交通補貼。試點機構每招收一位北京老人,每月享受300元至500元的補貼。對于這種鼓勵性的異地養老,您怎么看?
交通補貼誘惑力有限
且不說到底有多少北京人愿意去天津河北養老,新建的養老機構每月收費怎么也得三四千元,區區100元交通補貼恐怕還真是少了點“意思”。(網友“片片楓葉情”)
就算老人每個月從天津、河北回一次北京,一個來回的費用支出也肯定不止100元吧?政府這個“大禮包”好像有點小氣了。(網友“青蔥蔥”)
如果真想起到鼓勵異地養老的目的,何不把給養老機構的床位補貼變直補到老人的頭上?對養老機構則在土地、水電、稅費等方面予以優惠。(網友“老驥”)
軟硬件配置都需考慮
在我的理解中,異地養老并不一定就是在養老機構養老,去外地子女家養老、去周邊城市租房養老等都應包括在內,要是政府也能在經濟上“鼓勵鼓勵”就好了,但操作起來有難度。(網友“塘溪”)
單是緩解異地養老老人探親返鄉的后顧之憂遠遠不夠,關鍵是養老機構的軟硬件配置都要跟上去,價格也不能太貴,才有可能讓我們動心。(網友“U盤”)
我曾參加過某養老公寓的入住體驗活動,居住環境沒得說,但即便同處一城我都覺得位置偏遠,交通不便,更別說在醫保報銷未聯網的情況下去外地住養老機構了。(網友“休閑居士”)
應大力發展社區養老
絕大多數老人都故土難離,年紀越大,情結越深,我更希望地方政府大力發展社區居家養老,這比用經濟手段刺激異地養老要實際得多。(網友“我的右手”)
從長期來看,異地養老的成本其實是很高的,比起和子女一月一見的思念之苦,我更相信一碗湯的距離才是最好的。(網友“好日子”)
政府鼓勵異地養老,雖然初衷是緩解養老難,但如果家門口就能頤養天年,生活又何必在別處?一味向外地轉移養老壓力,不免給人以推卸責任之感。(網友“報星戴月”)